时间:2022-09-07 09:22:25 | 浏览:713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主要分布在龙岩市永定区,漳州市南靖县和华安县。
振成楼
振成楼位于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俗称八卦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该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000平方米,由两环同心圆楼组合而成。外环土木结构,高4层,直径57.2米,内通廊式。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完全按《易经》的“八卦图”布局建造,每卦6间。
振成楼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有“最富丽堂皇的圆楼”之称。
福裕楼
福裕楼位于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富丽堂皇。光绪六年(1880年)开始兴建,坐西朝东,三堂四落式,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
该楼由洪坑林氏二十世楼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其结构特点: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
光裕楼
光裕楼位于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建于1775年,距今约230年。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大楼为三层建筑,总计102间。光裕楼是洪坑村最早、最完整的正形土楼,旧称城内。楼内石门樗窗精雕细刻,尽显昔日辉煌。
清初,林氏十六世祖林福成经营烟刀,家资万贯,遂建光裕楼及书斋(萃豫斋)。此楼是洪坑村最早、最完整的正形土楼,旧称城内。由于重视教育,自迁进此宅后,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功名显达。清朝期间,有大夫9人、进士4人、秀才40余人、武秀才2人。
奎聚楼
奎聚楼位于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远看颇有“布达拉宫”般的气势。从高处看,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城一体,如猛虎下山,奎聚楼即是“虎头”,楼前围墙上有两窗,似虎眼,建筑时便是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而设计的。设计人是翰林学士巫宜福,他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
奎聚楼建于1834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已有160多年历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约15米,现住24户,107人。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中厅高,两厢低,经160多年风雨,岿然如山。中门平时不开,贵客来到,才打开中门迎接。
怀远楼
怀远楼位于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建于1905-1909年,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怀远楼为简氏家庭住宅,坐北朝南,是内通廊式圆楼的典型。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至今形态完整,保存完好。80年代楼内曾居住18户、115人,2000年还居住15户、63人。占地1384.7平方米,高4层,14.5米,每层34间,共136间。楼门上有楹联:“怀以德敦以上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面水凭兹灵秀育人文”。
裕昌楼
裕昌楼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下版村,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是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圆楼。裕昌楼是早期股份制的产物,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后来罗、张、唐、范四姓搬走,故如今裕昌楼中居民都是刘姓族人。高5层18.2米,每层54间,共有房270间,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积6358.2平方米,土木结构,通廊式圆楼;第一层墙厚1.8米,往上逐层减缩10厘米。楼内墙体均以杉木筑建。坐西朝东,为观音坐莲穴位。
全楼有五部楼梯,分为五大卦,底层厨房内设有水井,共22口,是福建土楼中水井最多的土楼。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的圆形祖堂,堂前用鹅卵石铺成的一个阴阳八卦,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
裕昌楼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倒西歪,最大的倾斜度为15°,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七百年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
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坐落在海拔787米的狐岽山半坡上,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其中步云楼是最早建成的,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这5座土楼依“金、木、水、火、土”进行布局,一个方形土楼属土居中,4座圆形楼环绕其上下左右,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四菜一汤”。住户均为黄氏族人。
田螺坑东、西、北面环山,南面为大片的梯田,从其背倚的山顶向下俯瞰,“四菜一汤”宛如一朵造型精美的奇葩,云雾笼罩之中,也不失一件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珍品。从其侧面和正面的山坡上望过去,“四菜一汤”在四周的青山环抱之下,在金黄的稻田梯次映衬之下,愈发显得风姿绰约,熠熠生辉。
特别声明:图片为作者原创作品,文字摘自百度。
土楼的秋天,香艳!福建土楼永定景区 今天秋阳杲杲秋风不燥踏秋出游正当时登高望远或流连客家乡间你会发现土楼秋天很美还带着烟火味秋景秋天的山野,已然披上了艳丽的盛装,红橙黄绿青蓝紫,仿若造物主打翻了调色盘,将七彩斑斓的颜料随意泼洒在闽西南土楼古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初溪土群位于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这里有大大小小、方方圆圆的土楼几十座,其中有集庆楼、余庆楼等十座土楼以及以它们组成的初溪土楼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初溪土楼群里居住的徐姓族人中,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
(欢迎追剧!福大人以第一视角、亲身经历为您连续奉上17篇“福建闽西南地区自驾游攻略&故事”,今天发布第14篇,剩余3篇。路线攻略涉及厦门、泉州、安溪、龙岩、永定、南靖,内容题材适合毕业旅行、休闲放松、吃喝玩乐和深度体验。请点击标题下我的账
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即将于7月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世遗”福建土楼让人称奇。
打开手机,收藏中国世遗风光。记者从鲸探App发现,即日起至3月25日,该平台推出大美河山系列,首期长城、颐和园、泰山、黄山、福建土楼、泉州六个世界遗产名录区域将陆续发行数字藏品。有网友怀旧道,“在土楼看过最美的星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去,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福建土楼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民居建筑之一是“东方文明璀璨明珠”也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2008年,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02:34来源:新华网永定有人说永定土楼是一个句号但却
福建土楼建于15世纪至20世纪期间,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分布在120多公里范围内,共包含46座建筑物。土楼高达几层,从内部来看,建筑样式呈圆形或方形,每座土楼可住几十到数百人。土楼的建造是用来起到防御目的,环绕着一个中心开放式庭院,只有在第一
福建土楼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奇葩聚族而居的“家族小王国”Fujian Tulou福建土楼主要是指利用生土材料夯筑而成,呈围合封闭形态,集聚居和防卫功能为一体的一种乡土建筑。主要分布在中国闽西南及附近地区,现存约三千余座。建筑历史可追溯到宋、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主要分布在龙岩市永定区,漳州市南靖县和华安县。振成楼振成楼位于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由洪坑林氏2
◆ ◆ ◆ ◆ ◆在福建西南部,雾气弥漫的山谷中有一种奇特的建筑群巍然矗立,它们由泥土一层层夯实筑就,身形庞大、结构坚固,人称土楼。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土楼称作“中国。
前言福建土楼三万多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46座土楼,主要在福建省永定、南靖、华安三个地方。福建土楼由于华安的大地土楼距离永定土楼和南靖土楼比较远,规模也小很多,因此一般游客去的都是【永定土楼和南靖土楼】。
“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大鱼海棠》让人感人至深的动漫,吸引了我,来到了福建这个地方。工核,走利用来经知统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和工和知质沙土抖音而成的北土,以夹墙板分巩而成墙体作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客家人居住在土楼里,而历经岁月洗礼的土楼依然屹。崇山峻岭之间或圆形或方形的土楼,是人们对于福建古民居最直接、最强烈的印象。土楼因其大多数为客家人所建,因此又被称之为“客家土楼”。
冯木波摄人民网漳州8月14日电 (苏海森)8月12日清晨,在“土楼故里”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山峦上云雾缠绕,成片农田里一派绿意盎然景象,与星罗棋布的土楼交相辉映,宛如仙。来源:【人民网】8月12日清晨,“土楼故里”福建南靖云雾缠绕,绿意盎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远离喧嚣,世外桃源,现实中这般乡野风光、农家情趣,哪怕是陶渊明也难觅踪影,可它却是闽西南土楼乡村,最寻常的一道风景。作为福建的世界遗产作为福建的世界遗产